|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鲁迅文学院2018国际写作计划启动:为推动中外文学交流搭建彩虹之桥

文章来源:中国作家网 作者:李晓晨 时间:2018年04月12日 字体:

4月11日,“鲁迅文学院2018国际写作计划”正式启动

仲春时节的北京,花红柳绿,春和景明,加拿大、法国、智利、捷克、斯洛文尼亚、丹麦、意大利、韩国、越南等国家的9位作家不远千里共聚鲁迅文学院,即将开始他们在中国的一段特殊的文学之旅、文化之旅。4月11日,“鲁迅文学院2018国际写作计划”正式启动。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作协副主席、鲁迅文学院院长吉狄马加致欢迎辞。鲁迅文学院第三十四届高研班全体学员参加启动仪式。

开幕式由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邱华栋主持。丹麦小说家福劳德•欧尔森、斯洛文尼亚诗人芭芭拉•保加可尼克、鲁院第三十四届高研班学员王亦馨作为代表发言。各国作家用不同的语言朗诵诗歌、小说片段,文学在不同的文化和语言体系里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致辞

铁凝代表中国作协向各位作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并期待他们能够在想象力、文化与情感的碰撞中激发出崭新的灵感,让这段经历成为多年后深情回望的难忘风景。她说,文学是人类共同坚守的精神高地,是人类共同呵护的心灵家园。在不同文明传统中的写作者,虽然操持着不同的语言,拥有迥异的文化性格和知识背景,却因文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文学,我们跨过民族、地域、文化、信仰的壁垒,超越地理上山川江海的阻隔,使彼此心灵相通;通过文学,我们共同关注人类生存与内心境况,思考生存、死亡、爱和希望的永恒母题。在世界前所未有地联系在一起的今天,文学更应该成为联结人类灵魂的纽带;在人类共同面临着困境与希望的时刻,文学更需要勇敢地承担责任,对世界发出有温度的声音;技术高度发展、高度信息化的时代,更需要文学以不可替代的能力确认人的尊严和价值。文学应当有力量惊醒生命的生机,弹拨沉睡在我们胸中尚未响起的琴弦;文学更应当有勇气凸显其照亮人生、敲打心扉、呵护美善、勘探世界的本分。好的文学确也能够实现无数写作者那小小的“野心”:让我们的创造成为人类最可信赖的伴侣和安慰。

铁凝谈到,今天的中国正敞开胸怀以开放的姿态迎接世界。古老的中华大地正在焕发新的生机,期待与世界分享自身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契机下,我们启动“国际写作计划”。这是中国作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文学国际交流的又一次有益探索。近年来,中国作家协会一直致力于推动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学交流,在差异中探寻共性,在包容中尊重多元。通过连续举办中外文学论坛、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国际写作营,丰富中国作家对世界文学和不同文化的认知与了解,也向世界传递当代中国人多彩的生活样态、含蓄的表达方式、崇善的精神脉络和深厚的文化积淀。铁凝表示,今后,中国作协将继续创新和完善文学交流的领域和模式,为推动中外文学交流,搭建彩虹之桥。

中国作协副主席、鲁迅文学院院长吉狄马加致欢迎辞

“在中国人看来,相逢便是缘分。我相信在座的朋友们与中国有着深厚的缘分。”吉狄马加热情欢迎作家们的到来,他介绍了鲁迅文学院和国际写作计划的基本情况。吉狄马加说,国际写作计划是鲁迅文学院一个新的项目,其目的是为进一步推动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各国作家的深度交流。“去年秋季,鲁迅文学院首次邀请10位来自世界各地的作家,他们在这里留下足迹,深度体验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建立深厚的友谊,在交流中加深对彼此文化的理解。而今,你们的到来为鲁迅文学院国际写作计划注入新的生命力,我们期盼着与你们进行深入的对话和交流。”吉狄马加说,今天的世界是一个高度复杂的世界,人类面临着共同的困境、机遇和挑战,人类的命运前所未有地联结在一起。如果说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是把世界连为一体的前提,那么文学就是让我们彼此灵魂相通的纽带。他希望这个项目能为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学对话提供新的可能,也能为中国的作家带来异质的经验和宝贵的学习机会。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