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动态
基层活动
文学期刊根植大地才能有生命力
中国有多少文学期刊?这个问题的准确答案恐怕很难得出,但除了一些有广泛市场知名度的刊物,大多数的文学期刊由于发行量过低而艰难生存,则是一个公认的事实。当然,由于我国的文学刊物基本上都是由各级文联、作协主办,可以获得一定的财政补贴,因此还不至于出现办不下去的危机。但是,一个文学期刊如果只能依赖财政资助才能生存,那充其量也就是苟延残喘,已经没有多少意义了。
文学期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有人说是文学边缘化了,也就是说人们都忙着赚钱,不喜欢关注文学了,但这种将文学和人的生存对立起来的说法本身就是不符合文学理念的;又有人说是网络的影响使纸质的文学期刊无人问津,客观地说有一点影响,但如果我们认真观察的话,就可以发现,网上阅读的更多内容是时事新闻以及鸡汤知识之类,它们本身不在文学的范畴之内。
因此,文学期刊影响力式微,还得从文学期刊自身来找原因。文学要取得成功,必须根植于生活的大地,这样出来的作品才有生命力。同样的道理,文学期刊也必须根植于生活的大地,才能受到读者的欢迎,刊物也才能保持生命力。在这方面,由江苏省作协主办的文学期刊《雨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启示。
《雨花》是江苏省的一本老牌文学期刊,至今已有60多年的办刊历史,在整个社会的市场经济转轨中,它也曾迷惘过,读者大量流失,发行量急剧下降,刊物曾经历了多次改刊,试图以迎合社会的阅读潮流来扩大影响,但都未能取得成功。经过辛苦的探索,《雨花》在一些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在省内一些地方办起了“《雨花》读书俱乐部”。这个俱乐部在知名作家与评论家辅导下,经常举办文学讲座、沙龙、读书会、读者评刊会等活动,受到了文学爱好者的欢迎。目前,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门正在努力推动本地的文化建设,但是由于缺少资源和人才,难以开展活动,《雨花》读书俱乐部与地方政府合作,通过各种活动的举办,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提升了一些地方的文化档次。这种不断复制的俱乐部,已经成为江苏基层文化的一张重要名片,也受到了中国作家协会的重视。目前,由《雨花》杂志开创的这种俱乐部形式已经由中国作协接纳,更名为“中国作家·雨花读书俱乐部”,向全国推广。这个文化名片因此已经走出江苏,成为全国的一张名片。
读书俱乐部的广泛建立,给《雨花》带来的积极效果是多方面的。一说效果,有很多人马上想到增加刊物发行量,这当然是一个方面,但俱乐部的意义并不在于提高刊物发行量,更重要的是,通过俱乐部举办的各种活动,提高了文学在当地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特别是一些基层作者得到了刊物面对面的帮助,创作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有的已经成为当地文学创作的中坚力量,提升了地方文学创作的质地,因此很受地方政府的欢迎。而对刊物自身来说,它不仅保证了刊物能够健康地活着,而且能够经常从基层发现好作品,发现有前途的优秀作者。《雨花》依托俱乐部的百万读者举办的“片面的优秀——小说、散文排行榜”每半年公布一次评选结果,已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受到了作家和兄弟刊物的高度重视。《雨花》也从一本普通的省级文学月刊发展为半月刊,并且创办了以发表长篇小说和文学评论为主的大型专业刊物,这在同类的省级文学刊物中还是绝无仅有的,这样的成就令人刮目相看。
现在一说起文学期刊的发展,很多人就想到伸手向政府要钱。政府对文学刊物给予一定的经济扶持当然是有合理性的,但是如果政府拨出来的财政资金只是用来支付刊物的办公经费,甚至用来支付编辑工资或者提高稿酬,这样的资助实际上是使政府背上了一个包袱而已,不是长久之计。《雨花》创办读书俱乐部,也要用钱,但是它的钱用在了刀刃上,它更注重于培养刊物的造血机制,使刊物根植于生活的大地。它分布于全国各地的100多个俱乐部就像一棵大树发达的根系,使它可以不断地从生活大地中吸取到丰富的营养,成为它枝繁叶茂、活力四射的生命之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