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动态
基层活动
让音乐为民族歌剧插上翅膀、注入灵魂
民族歌剧创作繁荣发展,但缺少脍炙人口的经典唱段流传,专家学者探讨音乐创作、阐释与表达——让音乐为民族歌剧插上翅膀、注入灵魂
《平凡的世界》《沂蒙山》《尘埃落定》《红高粱》《命运》《松毛岭之恋》《马向阳下乡记》《有爱才有家》,8部歌剧日前列入“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2018年重点扶持剧目和滚动扶持剧目;《二泉》《玛纳斯》《英雄》《蔡文姬》《青春之歌》《盐神》等15部歌剧年初参演“全国优秀民族歌剧展演”受好评。如何创作出优秀的民族歌剧,尤其是民族音乐在创作中起到的作用是业界专家学者广泛关注和讨论的话题。
“我们这一辈人,哪个不会唱‘北风那个吹’,哪个不会唱‘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哪个不会唱‘洪湖水浪打浪’,哪个不会唱‘红岩上红梅开’。”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说,优秀民族歌剧中优美的旋律深深地植根于民族文化记忆,是这些作品至今仍在流传的关键,由此观之,今天的优秀作品还有一定的距离。
歌剧作为舶来艺术,进入中国必须实现本土化、民族化、大众化,这是《白毛女》《洪湖赤卫队》《江姐》《小二黑结婚》等优秀民族歌剧开创的道路,仲呈祥认为,今天民族歌剧还有一项任务,那就是与现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歌剧是主要用音乐表达的艺术,在传统戏曲、民间歌曲中汲取优美的旋律素材,吸收民族音乐独特的技法,是不可或缺的创作过程。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导演王晓鹰认为,把这种采撷,演绎、发展成为真正的歌剧艺术表达,赋予歌剧文本诗意,让作品整体形成音乐形象、成为听觉载体,是目前对于民族音乐创作格外重要的。
“优秀民族歌剧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具有非常强烈的时代特征、非常鲜明的民族风格、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作曲家王祖皆说,歌剧《白毛女》既不是中国的土特产,也不完全是西方的舶来品,它既没有土框框,也没有洋框框。创作者既反对完全西化,也反对完全保守。“老一辈创作者把西方歌剧的经验和手段与秧歌等具有民族风格的元素结合在一起,创立了新样式。”
《小二黑结婚》中小芹的首演者乔佩娟介绍,《白毛女》的创作,当时是建立在文艺要为人民服务的认识上,让在西方作为殿堂艺术的歌剧走向了群众、走向了人民,从底层生活中挖掘素材而成。《小二黑结婚》的创作者不仅熟悉生活,而且熟悉音乐,它的音乐吸收了山西民歌、山西梆子、河南梆子等素材,还借鉴了戏曲板腔体的结构手法发展唱段和音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淳朴的乡土气息。对此,音乐评论家居其宏也颇有感触,“歌剧是音乐的戏剧,歌剧音乐是戏剧的音乐,《小二黑结婚》的音乐里有一种生动性、动作感,在表演的过程中,又力求去贴近音乐性”。
“像《小二黑结婚》的作曲家马可,他的音乐是‘流’出来的,不是硬编出来的,他对民间音乐、戏曲音乐有丰富的积累,这种积累形成了他对音乐的理解和储存,写戏的时候自然就出来了。”乔佩娟回忆,《小二黑结婚》创作到一定时候,就请郭兰英一段一段唱,写不下去了,就请地方戏班子唱戏来启发作者,是在戏曲基础上发展的新歌剧。《白毛女》则是在民歌基础上发展的新歌剧,其中“北风吹”的旋律就是取材河北民歌《小白菜》。“好的歌剧作品一个重要判断标准就是得让观众喜欢听。”乔佩娟说,像参加“全国优秀民族歌剧展演”的《二泉》融入了锡剧、越剧、江南小调、无锡地方民歌、苏州评弹等元素,《马向阳下乡记》融入了吕剧、山东民歌、民间音乐等元素,观众一听就熟悉、喜欢。
“歌剧最动情的就是音乐,它直接诉诸听觉去打动欣赏者,能够让歌剧飞起来的是音乐,能够让歌剧传下去的也是音乐。”《江姐》的作曲家之一羊鸣说,现在他收稿费已经收到国际上了,《红梅赞》马来西亚、新加坡、朝鲜的人会唱,后来欧美也有人会唱,这是因为民族音乐有一种内在的情感,这种情感外国人听了也愿意去体会。“歌剧创作在音乐上要追求精细,再豪放的作品也是在精细的琢磨中产生的,艺术创作所谓‘可贵者胆,所要者魂’,心灵的歌唱来自歌唱的心灵。”
在歌剧排演过程中,导演和表演需要围绕音乐创作。“歌剧中的音乐是文字的翅膀,一个很大的误区是只把音乐当伴奏,其实很多语言无法表达的,音乐恰恰能表达,一部优秀歌剧中,往往音乐才是最震撼人心的,歌剧导演需要音乐的训练,才能排好一部歌剧。”歌剧、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元华说。
王晓鹰认为,作曲家在音乐创作中已经做了全面的戏剧创作,歌剧的音乐、唱段已经将剧作文本全面转化成了听觉形象,所以歌剧音乐对导演具有相对权威的约束性。“歌剧导演创作的本质是将听觉形象视觉化,将时间对象空间化,这就要求歌剧导演对音乐有更多的感悟力、想象力,不仅能通观全局地理解音乐,也能细致入微地体察音乐,甚至捕捉到音乐中的一个眼神、一个叹息,并把这些细微之处用场面处理和任务行为表达出来。”
而对于演员,王晓鹰表示,现阶段歌剧演员特别要解决的问题,是完成从唱歌曲到唱歌剧、从唱自己到唱人物的转化,从只是唱,到培养既唱又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