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陈仓长篇文学四部曲首发式,致敬我们回不去的故乡

文章来源:作家出版社(微信公众号) 时间:2018年08月20日 字体:

致我们回不去的故乡,无疑是最近几年传递乡愁回味温暖的时代符号,这句话最初出自实力派作家陈仓的创作主题,四年前在陈仓推出8本进城系列小说集时,他正式把这句话印在了每本书的扉页上。

8月17日,又一套陈仓文集四部,经过作家出版社花费一年多时间的细心编辑策划,在上海展览中心中央大厅举行了首发式。

首发式由作家出版社、上海市作家协会和游读会共同主办,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著名评论家阎晶明,上海市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王伟,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文学》杂志社社长、著名作家、诗人赵丽宏,世界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会长、著名华文女作家戴小华,作家出版社创意合作部主任、著名评论家、画家兴安,游读会发起人、董事长赵春善,以及300多名读者参加了系列活动。

这是陈仓以四种文学形式,反映大移民时代的人们,如何悬浮,如何安家,如何扎根,如何寻求灵魂的安妥,提醒人们尊重土地,热爱土地上生长的万物,以善良而宽容的生活,以传统道德文明的回归,再造一个灵魂与肉体彼此融合的新故乡。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著名评论家阎晶明:

首先祝贺陈仓的四本作品在中国作家协会所属的作家出版社正式出版,应该说是陈仓个人创作历程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具有标志性的成果,我们可以看到他是一个小说家,同时他又是一个诗人,而且他还发表散文作品,对他来说,这些成果是他这么多年的积累。

陈仓所突出的主题,一个就是回不去的故乡,另外一个就是接受我们的上海,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我们都知道随着中国城市化不断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人口的迁徙,很多人的家乡已经变成了故乡。比如说像陈仓,他其实是个地地道道的陕西人,如果按照传统社会的工作和生活模式的话,他今天应该还在陕西的商洛的丹凤县,也就是著名作家贾平凹的故乡——他肯定还是在那儿生活。但是正是现代化的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这种人口的迁徙使他有了更多的机会,走向外面的世界。他最终落脚到了上海。

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和他家乡的小山村之间,我觉得就构成了一种隔阂,一种隔膜,同时,他努力用自己的写作来弥补这种隔膜、隔阂。我觉得他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绝大部分写故乡的,或者说进城以后再回首写自己家乡的作品,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写思念和哀伤,另外一种是写对城市复杂的感受,甚至在作品中会把城市和乡村决然的对立起来,这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我觉得大家都这么写的话,也具有一定的虚伪,或者说不真实的色彩,因为我个人的观点,今天的中国,凡是离开自己故乡,离开家乡的人,进城的人,到北京,到上海,到广州,到深圳,他们所有的这些选择其实是他们自己的选择,不能称为是背井离乡。

所以他们在写乡村和城市的这种对立,甚至对城市的这种仇视、仇恨的时候,我觉得其实是带有情感上的不真实的。那么我们急需要一种更加复杂的,更加接近我们今天当代人这种生活感受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他们居住在城市、工作在城市,同时他们也努力融入,甚至也在很大程度上被接受,在他们的心里,对自己离开的家乡、故乡,又怀着深深的眷恋。这是人之常情。我觉得我们一直缺少这样一种表达,陈仓的出现,是非常具有合理性的,同时也是特殊的。他这样一种写作的态度,是我们今天中国非常需要的一种文学的态度,一种对城市或乡村或对整个当代中国的一种姿态,他的表达是更具合理性的,我也希望读者朋友能够更加喜欢他。当然陈仓另外一个原因,他说上海接受他,也是他现实生活的一种真实表达,因为他的妻子也是上海人,所以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有被接受的真切感受。我也希望我们更多的作家能够像陈仓这样,面对一个更加真实的中国,能够去表达一种更加切实的能感染更多读者的感情。我希望读者朋友能够喜欢他的这几部著作。

上海市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王伟:

首先祝贺陈仓四部大部头的作品顺利问世,在上海书展上能够闪亮登场。

我跟陈仓认识不到两年时间,虽然我们曾经同样在新闻系统工作,但是我却不知道,认识以后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我跟他深谈过几次,我们聊起他的命运的转变,生活的经历,也了解他的创作情况,也表达了我的一些建议。

我总体感觉陈仓是一个在文学上非常有追求的人,他从写诗开始,慢慢进入到多方面的写作,现在拿出了几部大部头的作品,这是他本身在文学方面成长、进步的轨迹。第二个印象,陈仓是一个非常关注生存大主题的人,他的作品以进城来命名,我觉得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符合这个时代特点的主题。我觉得进城两个字,不仅仅是一个人从乡村走进城市,大家也可以想一想,我们国家这几十年,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或者从文明的意义上来讲,就是一种从传统的乡村文明,到现代化的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的飞跃的过程。总体上我们都经历了一个进城的过程,在这个进城的过程中,整个社会在心理上、在文化上、在物质层面上的变化,是非常值得作家去深入发掘的。

所以我觉得陈仓在这方面为很多的文学的写作者树立了一个榜样。当然,他的创作虽然取得了很多的成就,但是在写作大部头的作品上,我觉得陈仓还刚刚起步,还有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我祝愿他继续在自己认定的道路上走下去,继续创作出更有震撼力,更有文化魅力的作品,可能在今后几届书展上还有机会看到他新的大部头作品。

《上海文学》杂志社社长、著名作家、诗人赵丽宏:

今天很高兴来为陈仓捧场,他出了四本非常有分量的书。看到陈仓我就想起十几年前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我第一次认识他,是我们上海举办一个诗歌大奖赛,主题是讴歌上海这个城市,来了大概有三千多份稿子,评委一道一道筛选,最后留下几十篇,到最后,基本上差不多定了。那时候,我做评委会主席,我从被淘汰的稿子中,发现一张稿子皱巴巴的,但上面印的那首诗特别好,我说你们评委都读一下这首诗,我认为这首诗是我读到写的最好的一首。后来评委们读了以后觉得确实非常好,非常特别,写对城市的感觉,以前这种感觉没有见到过。他从钢铁写到树木,写到森林,写到人,写到我们对历史的感慨,非常独特,这个大奖赛是匿名的,作者的名字都不打印在稿子上,我们都不知道作者是谁,不知道是男是女,是上海人还是外地人,最后评奖揭晓,通知作者本人,才知道这是一个来自陕西的新上海人,刚到上海来不久,他的名字叫陈元喜,也就是陈仓。

我第一次认识陈仓就是因为他的一首诗。得奖对陈仓来说是蛮重要的,他的才华被人认识,我觉得我们生活在一个很好的时代,曾经有很多有才华的人被埋没,他们满腹经纶,有过人的才华,但是他们终身不得志,甚至到死也不被人知晓。但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如果你真的有才华,你有机会展示,那么你是会被大家认识的,陈仓就是这样的作家,我是第一次看到他的这首诗,得了我们诗歌大奖赛的第一名,一等奖。此后,我开始关注他,我发现这真是个有才华的作者,他除了写诗,也写散文,也写小说,就像喷泉,像火山爆发一样,不断地出现,而且都发在全国有影响的刊物上,不断地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选载。

而且我仔细读他的文章,读他的作品,我觉得他的作品非常有特色,这是一个外来者,一个从西北的乡村到大上海来讨生活的外来者,他的观点,他的视野,他的感觉跟在上海生活的作家是不一样的。所以他的作品有新鲜感,有深度。我今天不可能讲对他的作品仔细的分析,我觉得他的作品确实是有新鲜感,他的回不去的故乡这句话是可以商榷的,这个故乡一定是回得去的,他也许这辈子不回故乡生活,但是故乡在他的血脉里,在他的灵魂里。他写诗,写小说,写散文,写上海的生活,写城市生活,但是一定在背后,在他的骨子里,在他的血液和灵魂里,有他的故乡,把一个西北的故乡和一个现代化的城市交织在一起,融合在一起,就出现了我们以前没有见过的新的作品。今天,我想对陈仓来说也是蛮重要的日子,作家出版社给他出了四本很有分量的书,我要祝贺他。希望陈仓在他创作道路上,能够往高处走,往更远的更美妙的地方走。

世界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会长、著名华文女作家戴小华:

首先我要向陈仓道贺,出版了这么重要的著作。

其实我认识陈仓的时间并不多,当他知道我有一本新书《忽如归》出版,他就说,你把那个序和跋给我,我刊登在报纸上,这个让我非常地惊讶。因为常常说文人相轻,可是他非常的热情,而且是文人相助。他给我的感觉就非常淳朴、非常谦和的一个人,可是事实上,当我看到他居然一下子推出了四本著作,我真的是非常地震撼,他在我的印象中突然变得非常高大了。

所以我觉得像他这样,作品好人品又好,只要时间允许,我一定来参与、支持、学习。我是预备要买书的,结果没想到他送我四本,因为我觉得买书是对作者最大的尊重,尤其这套书引起我的浓厚的兴趣。他写致我们回不去的故乡,我的父母亲是从中国大陆到海外的,当我第一次陪我父母亲回到家乡的时候,虽然印象中的故乡已经不是以前的故乡了,可是正如赵丽宏副主席说的,虽然外形发生了变化,可是故乡已经深深融入了血液和灵魂里面。所以无论如何,我父母亲过世的时候,都要回归自己的故土,要回故土安葬,这段故事就写进了我去年出版的新书,是三联书店出版的《忽如归》。可能在距离里面很难回去了,在血液和灵魂里面已经深深嵌刻在里面了。

游读会发起人、董事长赵春善:

祝贺陈仓老师的四部书今天首发,这是陈仓老师系列活动100场的首场,第二场会在陕西举行。非常高兴在前几年认识了陈仓老师,陈仓老师给我触动比较深的是当时,袁敏老师大家知道的,韩寒《三重门》的出品人,策划推出了陈仓进行系列八部,当时是红旗出版社出版,我买了之后看了非常震撼。陈仓老师身上的故事特别多,他的故事来自于他自己敢于去放弃,敢于去向前拼搏的精神,很多人在得与失的面前,有时候放不下相关的东西,可能放不下政府的高位,甚至放不了这个放不了那个,缺少那种拼的精神,但是在陈仓老师身上,我们完全看得到,他一路不断的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往上走,所以在每次重大选择过程中,他首先想到的是付出。作为人也是这样,只有你掏心窝子去写的话,你的作品是能够进入人心的,作为游读会来说,我们定位是帮着作家和教授去跑腿儿的,因为社会的发展是原创思想者推动的,原创思想者包括很多的发明家,很多的思想家,很多的教授,我们的定位就是给他们做一些基础的工作,也希望更多的老师、更多的读者能够喜欢陈仓老师的作品。

作家出版社创意合作部主任兴安:

今天的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故乡,一个是上海。经常有人抱怨,说我忘了本,忘记了故乡,我说,的确故乡越来越陌生,但是不是我越来越远离故乡,而是故乡越来越远离我。我每次回故乡的时候,都感觉故乡的变化和陌生,我们回去似乎也只是一种一厢情愿的事情。正如陈仓所说的,我们实际上已经回不去了,就如同《后土寺》,上海才是现实,塔尔坪就是一个记忆,一个遥远的念想。我以为,陈仓是70后作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作家,他对故乡陕西与都市上海的描述是真实的,我读他的作品感觉既有贾平凹的质朴,也有张伟的深刻,有刘醒龙的敏锐,还有金宇澄的细腻。所以,我以为他已经具备了成为大家的基础,他的前途让我们期待。

陈仓表示,他的作品如果说有意义的话,那么有三个方面:

一是思考社会文明的发展方向。他的小说多数是写大移民时代的人性冲突,反映城市文明与乡土文明的融合,希望能够准确地把握甚至是超越社会发展。他开始写进城系列是“献给我们回不去的故乡”,这四部作品是“致敬接受我们的上海”,全部可以归入扎根系列,就是想写故乡回不去怎么办?那出路只有一条,就是以异乡为他乡,就是再造一个故乡出来。农民在城市里新建故乡,最有效的方式,是好好生活,是与人为善,不仅要有人出生,关键要有人死去,要有人埋在这里,化为泥土的一部分,从而达到灵魂与肉体的融合;

二是传递善意给人以生活的力量。陈仓表示,他不喜欢恶狠狠的大肆揭露阴暗面和人性恶的作品,他觉得这种小说只是抄袭现实,是“提出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大家获取这种故事的渠道很多,比如快捷的新闻,比如自身的经历,离奇得已经大大超出作家的想象。那么真正的好作品,应该是帮助人们如何面对现实,为他们指明一条出路,起码是注入一些能量,让他们多一些生活的勇气,就包括自己一直坚持的善良、宽容、悲悯和热爱。比如遇到一个陷入黑夜中的迷路者,你反复地给他描述黑夜是如何如何黑,黑夜是如何如何形成的,黑夜离黎明如何如何远,黑夜里边可能藏有多少陷阱和妖魔鬼怪,却不给他一盏灯,不指明路在哪里,不鼓励他继续前行,那他只能更加迷茫和绝望;

三是呼唤土乡文明的回归,也是传统文化的回归。中国是传统文化深厚的国家,许多重要的传统和道德文明都建立在乡土文明的基础上,但是随着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和需求的增加,许多人已经忘记土地,抛弃传统,突破道德底线。在《后土寺》里的主人公,他每次想回家或者不想进城,他的理由都是要种庄稼,儿子说他种庄稼不值钱,他说他是农民不种地干什么,既然陷入昏迷状态了,仍然放不下土地,把手伸向空中,说自己是在种地,这种对土地的极度依恋和守护,就是对万物的守护和对乡土文明的守护。大家不尊重土地是很可怕的。比如自然环境的破坏,乡绅们的撤退和消失,文人的告老不再还乡,造成现代文明无法回乡,乡土文明越来越衰败和荒凉。当前的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计划,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也是值得作家花费笔墨的重要题材。

首发式引来了众多读者参与,既有陈仓多年的粉丝,也有参加上海书展的市民。在首发式现场,上海市朗诵协会副秘书长、朗诵艺术家卢红霞,民谣歌手、作家刘健,他们突然来到首发式现场,即兴朗诵和演唱了陈仓作品中的几首诗歌,从另一个侧面对陈仓的作品推行了推介,激发了书迷们的阅读兴趣,纷纷排队购买作家签名书。

这次首发的四部作品共计100万字,分别包括40万字的长篇小说《后土寺》、20万字的长篇非虚构《预言家》、4000行的长诗《醒神》、28万字的扎根系列《地下三尺》。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