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社区文化工作“一个都不能少”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苏锐 时间:2018年11月21日 字体:

习近平总书记11月6日在上海考察时强调,把社区居民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做到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这些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满足社区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

作为基层群众物质生活富足起来后的更高要求,丰富的文化生活是万千群众所需,也是加强社区治理必不可少的着力点。健康多元的文化生活,对构建和谐的邻里关系、家庭关系,提升社区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促进意义。相反,如果社区缺少文化设施、不开展文化活动,则不利于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凝聚力和认同感,进而也会影响到社区其他工作的正常开展。

近年来,得益于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的推动,全国各地的大部分社区都基本建成了阅览室、书画室等文化设施,并配备了大量的图书、电脑、乐器等文化设备资源,社区文化工作开展的硬件基础已基本完备。同时也应看到,由于社区居民年龄段的不同及文娱爱好的多样性,很多社区的文化设施、文化活动的主要受众仍以老年人、儿童居多,青少年、中年人在社区文化工作中的参与度非常有限,离人人参与基层文化建设的局面还有差距。因此,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如何吸引青少年、中年人参与进来,真正实现社区文化工作全民参与,是各级党委政府需要认真考虑和解决的难点问题。

笔者认为,要想实现社区文化工作“一个都不能少”,得在完善文化基础设施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社区文化设施、文化活动的吸引力。尤其需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推出特色文化服务品牌。具体而言,不妨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

首先,不仅要有“广场舞”,更要有“健身操”。毋庸讳言,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社区,主要的文化活动就是广场舞,其主要参与对象以老年人居多。社区可针对中年人、青少年群体的健身需求,引入适合他们参与的、更具时尚运动色彩的健身操等活动形式。

其次,社区的图书配备、文艺演出等资源配备应更加“年轻化”。在部分地区的社区活动室里,图书配备多以保健养生类为主,文艺演出也倾向于传统歌舞,对年轻群体缺乏吸引力。社区应统筹考虑全体居民的需求,增加一些青少年喜欢阅读的书籍;在社区的文艺演出等活动中,应多排演一些关注现实和年轻人生活状态题材的节目。

第三,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形式。近年来各地的实践都表明,中年人、青少年等群体对优秀传统文化不是不感兴趣,而是取决于什么样的接触和传播方式。社区可在各级文化部门的帮助下,多举办传统手工艺展演、地方戏曲演出、古诗词家庭比赛等活动,激发年轻人等群体参与社区文化工作的热情与积极性。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