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修志问道存史 记住乡音乡愁 助力乡村振兴

——第三届乡愁论坛在京举行

文章来源:中国作家网 作者:尹超 时间:2019年01月28日 字体:

1月19日,由国人书院、北京史地民俗学会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乡愁论坛在京举行

1月19日,由国人书院、北京史地民俗学会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乡愁论坛在京举行。全国政协文史办原主任马威,中国动漫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庹祖海,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作家叶梅,中国农业出版社农经分社社长赵刚,国人书院理事长、北京史地民俗学会副会长吴海龙,国人书院院长曾金胜等出席论坛。活动由国人书院秘书长、作家孙宝良主持。

本届论坛以“修志问道存史、记住乡音乡愁、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展开,对乡愁进行多视角的文化阐释,助力乡村文化薪火相传。

国人书院理事长、北京史地民俗学会副会长吴海龙致辞

吴海龙在致辞中表示,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提出“保护利用乡村传统文化,鼓励乡村史志编修”。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需要,也是记载当代中国社会尤其是农村变革的重要途径。乡村史志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翔实、鲜活,从经济到政治,从生产到生活,从风情到民俗,从人文到人物,所记所载,贴近村民。乡村史志以其特别生动翔实的材料为村民提供了热爱家乡的生动乡土教材,能够正确而又适度地调动人的恋乡恋村情结,既可教育今人,又可启迪后代,其教化效果透彻深远。

全国政协文史办原主任马威讲话

马威以“记住乡愁乡音,留住乡村振兴的根与魂”为主题作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乡音亘古今,乡愁暖人心;走遍天涯路,最是乡情深。”,他说,乡村振兴正处于重要的历史节点,乡土、乡情、乡愁凝聚的文化力量,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他希望大家为留住乡音乡愁、促进乡村振兴出谋划策,加大乡村史志编修力度,抢救乡村文化,留住乡愁。

中国动漫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原副司长庹祖海发言

庹祖海认为,全社会都在用不同的方式留住国家和民族的记忆,记录乡愁,。北京在乡村史志编修方面的认识和做法值得借鉴。政府主导、国家事业和民间机构共同参与,通过文字、影像等多种手段记录变迁中的乡村,让原住民的乡愁有寄托,让新居民的生活有传承。乡村史志可以采取自己写和他人写相结合的方式,要记录,更要传承利用,在传承和转化中,要充分利用网络和动漫等手段进行市场开发,还可以服务于文化旅游产业。

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央视《记住乡愁》嘉宾叶梅发言

叶梅以“乡愁的文学表达与永恒回声”为主题,从文学的视角对乡愁进行了形象的解读和生动的阐释。她表示,史志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思路,提高了作品的含金量。她在表达对修志人敬意的同时,也给予修志工作深刻的期望。“乡愁是中华民族的核,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精神脉络,在对乡愁的书写中要着力开掘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修志存史需要党和国家重视,需要热血情怀的、有文化自信、有担当、有责任的人来做。”她认为,村志里很有趣地记录下了我们应该留下来的对世界、对大自然、对社会发展的态度、立场、观念,非常有意思。老百姓的话,记录下来了,会变成一种行为的引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长河,正是由这些点点滴滴的符号,由小变大由少积多。编史修志不仅是记录,更是弘扬、彰显,更是标志,使当代人、后代人明了应该做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

在论坛中,大家认为,修前朝史、编当代志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乡愁不仅包含对我国传统农耕文化的追忆,还应体现追求现代化的农村文明的期待,乡愁包含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乡愁可以用乡音记录,可以用志书记述,也可以以文学的方式,甚至用诗歌形式记住。修地方志,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文化工作,如何把较为重要的、严谨的史书,以多样的形式,转化成大众更加喜闻乐见的内容是一项较为重要的工作。

论坛期间还举行了国人乡村史志图书馆、国人文史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张恒彬、北京地方志学会常务副秘书长杨超等嘉宾向曾金胜、孙宝良、刘文江、王国庆、李成斌等首批国人史志研究中心研究员颁发聘书。

国人乡村史志图书馆、国人文史研究中心揭牌仪式

论坛最后,国人书院院长、国人文史研究中心主任曾金胜代表第三届乡愁论坛组委会向社会各界发出倡议,提出要提高对乡村史志编修的重视和专业性、特殊性的认识,大力开展“国人乡愁记忆”工程;努力让乡村志立起来、乡愁活起来,形成永久记忆;明确“三个一”路径,构建乡愁记忆传承体系;修志用志,建立文化智库,加强乡村文化“活化石”保护。

(金松/摄影)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