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动态
基层活动
构筑时代艺术高峰必须注重的三个价值向度
恩 格斯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构筑时代文艺高峰,同样离不开对文艺发展具有根本意义问题的理论思考和把握。只 有从哲学的高度、历史的深度、时代的广度,以前瞻的眼光和理论的思维把握当代中国文艺发展的趋向,才能真正理解我国文艺的未来前景,尤应注重三个价值向 度。
一是人类文明的向度。
在全球化日趋深入的今天,人类文明越来越呈现出互渗性和整体性。构筑当今时代的艺术高峰这一重大课题,必须 在人类文明的坐标系中求解。汤因比、彼得·罗素、德日进、休斯顿·史密斯等都对人类文明的类型和结构做出过精辟论述。人类精神结构又可分为科学认知体系、 宗教信仰体系、审美艺术体系三大板块,三者相互独立,各司其职,此消彼长,共同建构了人类精神价值体系。比较而言,源于古希腊的欧美文明以科学认知体系见 长,印度文明以精神信仰体系见长,中华文明则以审美艺术体系见长。而不同文明最终都将导向以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标志的人类解放。实现这一目标,要在承 认科学认知价值的同时,防范科技肆意泛滥和野蛮生长,以信仰和审美的力量对科学认知体系做出价值规训和导引,使人类精神体系更加完善、更加和谐。中国是诗 的国度、文学的国度、艺术的国度。与世界其他文明形态相比,中国的审美文化艺术具有独特的优势,将对人类文明做出新的贡献。作为当代文艺发展的现实担当者 的作家、艺术家,要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面对生活之树,我们既要像小鸟一样在每个枝丫上跳跃鸣叫,也要像雄鹰一样从高空翱翔俯视。”面对全球化的 世界图景,不能孤芳自赏、故步自封,而要在人类文明的坐标中,从全人类、生命发展的历史甚至宇宙演化的广博视野下来审视未来艺术的发展,在坚持文化自信的 基础上,让目光再广大一些、再深远一些,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最深处探寻,使当代中国文艺发展既体现出中华文化独特的审美旨趣,又 符合人类共同的审美经验,以艺术的方式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智慧和选择方案。
二是时代精神的向度。
文艺总是与时代的变迁息息相关,说到底是时代精神的产物。当今时代正处于一个千百年未遇的世界结构、人类命 运、社会历史形态大变局之中。转型可谓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特征,也孕育着这个时代最深邃的精神。当代中国的转型至少包括互相重叠的三个层面,即传统向现代的 转型,从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结构形态向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结构形态的转型,现代性社会向后现代性社会的转型。从历史长时段来看,人类文化发展经由 非语言时代、听说时代、阅读时代再到电子视听时代,也发生着从文字到图像的时代转型。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网络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 是宽带传输、移动传输、大数据计算技术普及,大规模、广泛性的视听符号制作、传输、存贮、接受和消费成为文化活动的常态,文化视听时代已经到来了。由于多 重的转型在同一社会历史时空中展开,我们时代的精神便呈现出如万花筒般的绚烂多姿,不同的价值尺度、发展方向、社会矛盾、思想观念、利益诉求等迭出纠缠, 都在民族情感结构和审美心理中得到表现,又推动其发生着深刻转型。这既提供了文艺发展的无尽矿藏,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当代中国文艺要更好地坚持以人民为 中心的创作导向,适应人民群众多样化、多方面、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创作出有生命力、有创造性的艺术形态和艺术作品,必须注重把握时代精神的向度,积极 与世界进行构建性、交流式而非比较性的对话,推动民族情感结构和审美心理的转型,以精品力作揭示人们内心深处如大海波涛般的脉动,激发人们内心深处如沉默 大山般的巨大能量,滋润人们内心深处如荒漠之于泉水般的心灵渴望,点燃人们内心深处暗夜迷雾中希冀的火光。
三是未来价值的向度。
文艺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是以艺术语言在精神层面对未来的构建。在过去的几百年间,科学技术的一系列进步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今日人类所享有 的生活便捷和物质丰裕在过去只可能出现在童话里。特别是随着生物工程、脑科学、神经科学、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纳米技术等前沿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的存在 形态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美国国防情报局(DIA)委托美国科学院开展的《新兴认知神经科学及相关技术》报告认为,未来20年,与脑科学有关的科技进步很可能对人类认知等多个领域 产生深远影响。彼得·罗素在《地球脑的觉醒》一书中预言了“地球脑”的诞生。这一系列创新所带来的物理空间、网络空间和生物空间相互融合,将重新改变和塑 造我们的日常生活。在这个人类精神文化大变革的前夜,互联网、电子视听艺术、数字艺术、虚拟艺术、融合艺术等向我们展示了另一种诱人的前景。未来人类发展 不是在科技牵引下的一意孤行,而是人类依靠美的力量,按照美的法则建设出来的理想田园。在传统视域下,审美艺术体系具有科学、宗教无法替代的精神价值。但 人工智能的发展昭示着一种新的未来视域,人类精神结构中宗教信仰、科学认知、审美艺术三大板块的关系可能会被打破,因为作为这一理论前提的“主体”已经发 生了根本性转变。人类的精神价值体系将出现新的结构、秩序和形态,人类的艺术形态也将发生全新的转变。著名哲学家张世英说:“人工智能若能超过审美意识, 科学认知若能超过生命,奇迹真会出现了。我也在考虑后生命的问题,能否超越我的想象,还不得而知。”过去,可记忆而不可逆转;未来,可改变而不可预知。未 来和远方虽然充满了许多不确定性和可能性,但我们要去的地方一定在未来、在远方,而不是在脚下、在过去。
我们需要构筑新的时代文艺高峰。而随着人类主体的自我进化,传统文化时代的艺术形态和艺术生产方式必然改变,艺术的主体也将重新生成。构筑时代 文艺高峰应注重择取传统文化的优质部分进行现代性转化,使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新型文化形态对接融合,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从而真正创造出无愧于我们这个 伟大时代、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国家、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优秀作品。
(作者:庞井君,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文艺评论中心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艺评论》杂志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