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动态
基层活动
北京三联韬奋书店今日重张开业:让不眠灯光陪护读者潜心前行
元旦前的北京,朔风凛冽。12月30日上午,东城区美术馆东街22号,三联韬奋书店重张开业,气氛热烈。读书,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定力和沉静的品格。这家有着23年历史的书店以自身的实践,展现了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里,如何坚守“竭诚为读者服务”的隽永品格——而读者被款待,知识被尊重,也正是无数读者对三联韬奋书店情有独钟的关键所在。
三联韬奋书店重张开业。
三联书店党委书记、副总经理李三秋,在致辞中节略回顾了书店历史:1930年6月,邹韬奋任社长兼主编的生活周刊社成立书报代办部,这是生活书店的前身,也是生活、读书、新知三店书刊发行销售机构的起源;1944年底为纪念邹韬奋逝世,将华北书店和大众书店改为邹韬奋书店。这是韬奋书店名字的起源;1996年9月,北京三联韬奋图书中心成立,这就是今天的韬奋书店。
李三秋介绍说,升级后的书店新增营业面积400余平方米,总面积达1800平方米,陈列图书近10万种、逾30万册,囊括了22个一级分类、200个二级分类以及若干个三级分类,陈列整齐、饱满、有序,分类衔接力求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满足不同的陈列需求,提升读者的购书体验。“三联韬奋书店一定始终坚守竭诚为读者服务的初心,把韬奋书店建设成为首都的精神地标,让不眠灯光陪护读者潜心前行。”在发言最后他说。
读者代表,北京中学校长夏青峰在致辞中援引了书店创始人邹韬奋的话,“尽一个人的心力,使社会上的人更多得到他工作的裨益,才是人生最愉快的事情。”发言中,他将三联韬奋书店比作自己“另一个家”,“作为读者,三联的生活·读书·新知启迪着一种健朗的生活品质,作为生活的栅栏,与读书风雨兼程,新知无所不在。对我来说,雕刻在三联生命体的词汇也同样镌刻在我的生命中。”
作为学者、作者代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零在致辞中笑称三联韬奋书店一直是自己心目中的“金三角”,“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这三家老店都集中在这个‘金三角’(三家出版机构在首都中心地带毗邻而居),我一直认为这是中国出版业的一块圣地。”李零自言是三联的读者,也是三联的作者,“作者的本色是读者。我选择投奔三联,好像林冲夜奔一样。三联对我这么好,何以为报?我给三联写过九本书,《波斯笔记》是最近一本。2020年是我的本命年,我想把我的第十本书献给三联。”
三联韬奋书店内景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谭跃致辞中先回顾了2014年世界读书日当天,在此共同见证三联韬奋24小时书店正式挂牌营业的盛况。他指出书店看上去是一个经营性的产业,其实它更是一个文化性的事业。“事业常青、文化常青,希望三联书店能够推出更多的优秀作品,把反映时代潮流,反映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主旋律、正能量的优秀作品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更加体现对广大读者价值观的引导,更加体现对阅读市场、社会精神的指导。集团总部也将更加关注三联的发展,以实际的举措为三联的振兴赋能加力。”
来自兄弟出版单位的代表,人民出版社社长、党委书记蒋茂凝,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中华书局党委书记、副总经理周清华,以及三联书店原总经理沈昌文也到会出席。与会来宾发言结束后,大家在写有“竭诚为读者服务”的书店墙壁前合影留念,并参观了整修一新的三联韬奋书店。有店员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已是耄耋之年的沈昌文老人现如今虽然“听力不大好”,仍旧坚持每天来书店走上一圈。
三联韬奋书店内景
三联韬奋书店总店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美术馆东街22号
营业时间:09:00-22:00(2020年4月23日起恢复24小时营业)
三联韬奋书店三里屯店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三里屯西街中段
营业时间:24小时营业
(赵庆明/摄)
相关阅读
23年来坚守读书人做书店的本色 在求变求新的时代保持传统
三联韬奋书店2.0 文化老地标的升级路
北京青年报 | 张知依
中国 文艺 新格局
历经23年,三联韬奋美术馆店已经成了北京老城区著名的文化地标。12月30日,这家老店重新开门迎客。老顾客们松了一口气:还好,一切还是熟悉的样子。当然,一定会有年轻的顾客会提出疑问:这家书店怎么不太潮?
自三联韬奋书店1996年开业至今,中国的书店经营和出版业都发生了翻 天覆地的变化。在图书售卖正通向更花哨、更夺目的大趋势之下,“不太潮”的背后,其实是这家书店23年来坚守读书人做书店的本色:在缤纷的潮流之下,以开 放的心态、超前的眼界、宽容的格局和纯朴的情怀,执着于一件正事——为读者服务。
曾经的它
1996的温度 带咖啡厅的独立书店
“要把书店办成多功能、多元化的文化中心。”这句话听起来像是今天一众新型实体书店的经营理念,但其实它是1993年的时候,董秀玉女士对三联韬奋书店的构想。那时,她是三联书店的总经理。
1996年三联书店业务楼在美术馆东街落成,董秀玉和同事们一致同意从本就不大的办公楼里腾出一层、二层和地下一层,共计2000平方米的面积开书店,全 社员工挤在楼中剩下的2000平方米空间里办公。员工和领导的办公空间大概是国营出版行业里最小的。可是董秀玉说,“看到书店里安静的读者、挤坐在楼梯上 专注看书的年轻人,我们开心无比。”
对三联韬奋书店的规划显然是很早就开始的。在董秀玉的蓝图里,三联韬奋书店“以图书为中心,兼营专业期刊、音像制品、CD、文具用品、多媒体电子出版物、小型展览、小咖啡廊等,这是国际书业管理行之有效的模式,可以满足现代文化人快节奏、高效率的综合要求。”
提到二层的咖啡厅,董秀玉讲了很多故事,“读书人喜欢读书谈书,喜欢聊天,可那时几乎所有读书人的家都太小了,我心里总存着个想法:只要一有条件,就一定 要给他们建一个咖啡厅,可以看书,又可讨论、聊天。以文会友、以书交友。”于是1996年的三联,开创性地建了由一个出版社自营的、带咖啡厅的独立书店。
那是1996年,看起来这复合经营的理念和今天的潮流一致,只不过这超前的想法里,“以图书为中心”透露着传统读书人的坚持和温度。
设计最佳路线 黑白两色地砖引导读者
据三联韬奋书店前总经理杨进回忆,当时三联没有建设大规模综合书店的经验,董秀玉决定和香港三联合作,邀请香港富有书店经验的团队和设计师赴京,和北京书店负责人商量店面布局、书架形式和装修方案。
在上世纪90年代初,柜台销售仍然是大陆书店的标准配置,三联韬奋书店在设计之初就决定开架售书,让读者在书店自由选书。相应的就要按图书卖场的方式设计 书店。今天我们仍能看到没有翻新的大理石地砖就是设计理念的体现,可别小看这地砖,当时的设计师以黑白两色地砖在地面为读者设计出了看书最佳的行走路线。 就算是没有计划的读者,沿着黑色的地砖走,也可以看到不同品类的图书。“动线”是近几年才在中国书店普及起来的设计概念,足见当时设计师的远见。
选书方面,据杨进回忆,三联书店最初营业时,“最早进入角色的是采购人员,不同于出版社的读者服务部只卖本版书,三联韬奋书店的采购人员与各个出版社联系,罗列了一份重点出版社名单,有计划地到出版社洽谈进货。”据杨进介绍,店员在选新书的同时也积累了许多长销经典。
这一传统保留至今。此次重张,曾有人建议是否要把大量旧书都退货。但书店方面认为,一些旧书同样有价值。通过书能看见书店历史深度和文化深度,在书店方面看来,书店不只是品种多,它还要有历史的厚度。
公交车身广告
“生活再现神采 读书又逢新知”
现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副总编的舒炜1996年刚走上工作岗位就参与了三联韬奋书店的筹备。他回忆说,1996年书店开业是三联的大事,编辑部的编 辑都热情投入,当时他们除了在报纸上刊发消息外,还设计在104路、108路公交车上制作了车身广告,“生活再现神采 读书又逢新知”。在当时,也是新鲜有效的一个创举。
就这样,在三联书店店员和三联编辑部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之下,1996年11月5日三联韬奋书店开业。开业当天没有过于盛大的仪式,简短的开幕仪式上,季羡林、费孝通、何鲁丽、刘杲都以作者和朋友的身份抵达现场表示支持和祝贺。
那一年,西单图书大厦还没有建成,王府井新华书店正在大修。有时代新意也有读书情怀的三联书店迅速成为了读书人的精神家园。
如今的它
三联排行榜和精选陈列 熟悉的都还在
2019年底重张开业,记者一进门就看到了熟悉的三联排行榜。这张榜单自1996年开业之日就是三联韬奋书店的一块招牌。
这仍要从1996年开业时有远见的设计开始说起。当时书店领导邀请南京理工大学杨新民的团队为书店设计了电脑软件管理系统。这项研发工作耗时很长,但成果 是一个强大的销售系统:可以了解到每个出版单位、每种图书在任意时段的销售状况,也可以统计分时段销售情况,据此掌握读者到店状况、安排营业人员……
三联销售排行榜也源于此系统。在网络平台崛起前,三联销售排行榜和书店一进门的精选陈列,成为了解行业动态的风向标。杨进回忆说,主题陈列、热点、最新到 书等综合性的专柜排在最显眼的位置,“长此以往,形成书店的风格。”据老读者回忆,这一排行榜和精选陈列像一份向导,光是看这些选品,可以逛上两个小时。 自1996年就加入韬奋书店,现任书店业务经理的曾军回忆,这排行榜是一条“人文的风景线”:“人们最愿意选择的仍是那些有人文色彩的作品,它使人感到亲 近和关爱。”
三联排行榜和精选陈列也是书店了解读者、对时事迅速反应的渠道。如《万历十五年》热销之后,精选陈列柜台放了系列历史传记;“911事件”后,美国问题成 为了读者关注热点,书店在第一时间安排了美国相关图书在精选区中,随后很多书籍登上排行榜。 和后来的网店销售榜更偏重销量不同,三联排行榜每周更新常换常新。以此能看到大家在热读什么,也能看到畅销书的生命周期。
“竭诚为读者服务”是三联书店的宗旨,一以贯之的当然不只是排行榜这一件。书店在二十年的运营里一直扮演沟通作者与读者桥梁的角色。
24小时营业 地下一层扩大了讨论空间
此次三联书店重张开业,地下一层区域扩大了讲座空间,以三联重磅书封面制作的背景墙勾连起过去多年在这里听讲座的回忆。
北青报记者找到了一份不完全统计的中外作者的名单,他们都曾在三联韬奋书店与读者展开交流,或在这里完成过学术交流,几乎是涵盖了中国学界、文化界重要当代作者,这些发生在三联韬奋书店的文化对谈,也变成了中国当代时代文化的锚点。
采访中,舒炜谈到了三联韬奋书店的文化活动的变化:早年间,是以学术界内部的交流为主,如李零、汪晖等学者组织的“学术前沿”丛书讨论会、哈贝马斯的中国 讨论会;后来,公开面向读者的活动越来越多,三联咖啡厅总是能吸引很多读者。2006年开始的“文史悦读消夏读书会”邀请学者在书店为大众进行专题讲解, 是在学术普及与大众阅读间找到了交叉点,茅海建的演讲“曾国藩和他的湘军”现场轰动的情况让人印象深刻。
慢慢地,活动不止仅限于学术,开始趋向大众参与。2014年4月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去世,新经典文化在三联韬奋书店举办了“接力全文诵读《百年 孤独》”怀念马尔克斯活动,每位读者朗读3分钟,用20个小时朗读《百年孤独》和马尔克斯的其他作品。言及此,要提到2014年三联书店开始的24小时营 业,在政策支持和三联书店人的努力之下,三联韬奋书店美术馆店开始了24小时经营书店,也率先为书店的“夜经济”摸索方法。 摄影/本报记者 王晓溪
未来的它
保证阅读氛围前提下 才有复合空间+文创经营
三联整修重张的这段时间,书店业态也在发生变化,一方面,北京市启动的年度实体书店扶持项目,为许多书店提供资金支持,但在“扶上马送一程”之后,书店如 何靠自身的能力运转正常也成为需要探索的问题;另一方面,网红店、快闪店和复合空间正在重新定义书店,书店变成潮流消费的场所,书成为配角。新尝试固然是 好事,但如何能在保持书店本色前提之下完成这些新尝试,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说起现在流行的复合空间,三联韬奋书店是有发言权的。自1996年开始的多元经营始终让读书人感到舒适、亲切。“这座楼比起如今的豪华‘写字楼’来说,还 是寒酸了点儿,不过读书人在此有种亲切感。我最看中的,除书以外是二楼的小咖啡厅,是新朋旧友聚会之所。”已故知名学者陈乐民在回忆中写道,“三联好像是 比较早开架售书的,所以青年人来得比较多。他们看中了一本书,就在楼梯阶上坐着看;时时把整个楼梯坐满了。于是三联动员他们靠两边坐,让出中间一条上楼的 路。这种情景我看着很愉快。”
在采访中,对于复合空间和文创品经营,三联书店人并不拒斥,但核心仍然是“如何在保证阅读氛围”的前提下。书店工作人员回忆自己在诚品书店敦南店的经历: 这家书店里有一家不错的餐厅,但绝不是最显眼的位置,而是要穿过图书陈列区后才能抵达。诚品把书和阅读作为经营的主要方向,文创品也是在书架边的角落里才 能找到。
通过书表明态度 通过选品表明品位
“一个书店的存在并不难,难在坚持。坚持过程中肯定要不断创新,但是对网红点或者多元化经营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在舒炜看来,办书店其实要拒绝很多东西。 “书店是通过书来表明它的态度,通过选品来表明它的品位。”他个人逛书店的体验是在电子化趋势之下,书店往往应该少一些电子屏幕体验区,这样能够让读者专 注在书本上。
“每天都在求变、求新的时代,总应该有一些传统保留下来。”舒炜说,当他在外国看到百年老书店和专营特色的书店,能够成为特色的都是在内容方面有所重点,“对书店来说,更应提倡的是腹有诗书气自华。重新认识书店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认识到时间和历史的重量。”
相关文章
-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