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国家能源集团国电和风公司:根植沃土 花开满园

文章来源:国家能源集团 作者:董心 时间:2020年12月29日 字体:

素履以往、匆匆如梭,国家能源集团国电电力和风公司的第一本文集《和风丝语》于近期问世。这本书收录了和风公司职工自己撰写的102篇优秀作品。他们大多来自最光荣又最辛苦的生产一线。在工作之余,他们提笔写下自己投入和风建设的故事,记录身边的优秀的人和事。

翻阅其中的文章,能感受到他们笔下的文字,真实可信,有感而发,毫无矫揉造作,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洋溢着满满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电影《雏菊》里有一句台词:“总有那么一个人,想为她搭一座桥,送给她漫山的雏菊,想告诉她你是我的全世界。”在和风公司就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自己的笔和手中的相机,讲述和风公司风电人的故事。

            萌芽

2020年5月23日,和风公司举办了一场特别的新书发布会,用座谈的形式,邀请“和风丝语”文学社的成员们交流心得,分享体会。

“您觉得写作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

“不,很痛苦。”

“既然痛苦,为什么还要写?”

“痛且快乐着”,“记录下自己的心情”,“可以收获成就感!”

……

当问到社员们为什么坚持写作时,大家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在坚持写作的这条路上,有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文学社成长起来。

综合管理部倪小点经常用文字分享自己成长的心路历程,渐渐地,她找到了自己擅长的事业和领域,实现了自己从运行值班员到专职文字工作者的转变。敖伦风电场检修工曾繁博,喜欢用图片和视频记录生活,他发挥自身特长,逐渐成长为国电电力新媒体工作室的骨干。党建专责张兆丰,常常用文字记录身边发生的点滴变化,女儿的成长、春节值班的心事……他都用细腻真挚的语言记录下来,在一次次的历练下,他也逐渐成长为党建工作的行家里手。

“这些职工的成长,离不开文化和风氛围的滋养。我特别欣慰,也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文学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风丝语”文学社倡导者、工会主席张文利对文学社寄托了深厚的情感。

从喜欢到尝试、从热爱到坚持,“和风丝语”文学社有了一批“铁杆粉丝”。他们经常通过网站、微信推文等形式,分享自己的最新作品,交流心得体会。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品,也陆续登上《中国电力报》《神华能源报》等更具影响力的媒体平台。

培育文化氛围,激励职工成长,是文学社成立时的初心,也是它一直坚守的信念。

“优秀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记录,更是企业发展的烙印。在《和风丝语》文集里,我能看到文化和风建设进程中企业发生的点滴变化。一个企业的成长需要文化的滋养,《和风丝语》只是第一辑,接下来我们还会创作出更多、更有深度的文学作品,我对他们充满信心。”该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赵爽对其中的变化深有感触。

经过近3年的发展,文学社现在共有成员70余名,占和风公司职工总数的25%,并根据每个人擅长的领域分为诗歌、小说、散文、美编、摄影小组,并分设组长和主编,每年为社员采购图书,定期组织开展“青春悦读”“读书分享会”等活动,培育文化氛围,助力职工成长。

“和风丝语”文学社不仅是一个团体,更像是一片孕育文化的沃土。当社员们一起交流心得、分享体会的同时,给全体职工带来的影响,更像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耕耘

2020年春节,一场突如起来的新冠疫情席卷全国,文学社社员们纷纷以文学为援,抗击疫情。

“荒山上的风机呼呼作响,那是风电人的铮铮誓言。为一国,护一城,与恶魔死战不退,和风公司风电人正奋斗在抗疫保电的第一线,武汉加油!我们为你守后方!”

“武汉!武汉!”

一首首诗歌喊出了和风公司风电人的心声。剪纸、散文、朗诵、打油诗等文化作品集中展现,通过文学宣传防疫知识、歌颂抗疫英雄。

“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文学社就收到了文艺作品30余篇。从文字中能读出他们身处抗疫保电一线的使命和担当,更被他们深深感动着。”

在社员们笔下,越来越多的一线故事、先进典型被挖掘出来。在疫情期间,北镇风电场运行值班员李享与爱人王志民,自大年三十开始连续奋战在抗疫保电第一线30余天;宝山风电场作为疫情最严重的地区,16名职工坚守岗位长达42天……一个个动人故事,在社员们笔下奔涌而出,“隔空”凝聚起共克时艰的暖心力量。

在这场疫情中,各种文艺作品的集中展现只是文化和风建设成果的一个侧影。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等祖国发展的重大节点上,和风公司的文学作品更是百花齐放。

为纪念和风公司成立10周年所写的纪实文章《十年磨砺绽芳华》被中国电力报作为新能源企业发展的典型案例,刊发至头版头条;为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回顾祖国新能源事业发展历程,该公司创作的散文《一台相机的旅程》被收录至《当代电力文化》期刊;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该公司的典型人物案例《老丁的四十年》入编《中国电力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型纪实文献。

从一粒种子到满园春色,这条路,“和风丝语”文学社走了近3年。

第一辑《和风丝语》文集更像是文学社成立以来交出的一份圆满答卷,是“文化和风”建设的进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更承载了无数和风人的希冀。

            春色

《和风丝语》第一辑共分为五个部分——攀登路、奋斗人、心里话、新丝语、光与影,收录了和风公司40余名职工的文艺作品。从企业发展历程,到职工们的工作与生活,作品中无不浸润着和风人十几年来的奋斗与情感。

这些作者当中,有检修工人、运行值班员、食堂管理员和机关里的工作人员……他们从事着不同的工作却有着相同的身份——“和风丝语”文学社社员。

“‘和风丝语’文学社是在2017年10月成立的,刚开始只有十几名成员,都是各风电场擅长写作的职工自发报名组成的。”这就是文化和风建设最初的“种子”。

高明波就是其中的一名“笔杆子”,他擅长撰写小说、诗歌、散文,他自身的工作经历就是自己文学创作的脚本。“我年轻时候在其他单位也是文学社的成员,当年我们几个人办了一期小报纸,没事一起写写小说、散文,看着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特别有成就感。”

像高明波这样的“金牌笔杆子”还有很多,他们从事着不同的岗位,身处不同区域,文学社就像一条纽带将他们紧密的联系起来。除了交流心得、分享感悟,他们也在用这种方式,潜移默化地感染着身边的人。

2018年,社员曾繁博拍摄的一张工作照刊登在原《中国国电报》。照片上,检修工人正在昏暗的机舱里清洗碳刷,脸上被蹭的黝黑,身上满是油渍,可眼睛里却写满了认真和坚定。

当他把这张照片送到检修工王立军的手上时,能看到他眼里的动容。后来,王立军特意将这张报纸带回来家,他说要让儿子看看,爸爸也是登上过集团报纸的“名人儿”。

“我第一次发现自己手里的相机是有力量的。”曾繁博在一次笔友会上与大家畅谈感悟,自己的作品能够得到身边同事的认可,并带来改变,这让社员们深受鼓舞。

倾听职工心声,讲好和风故事,这或许就是文学社成员们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

“《和风丝语》文集共收录了18名一线工人的故事,他们都是来自风电场最基层的工作岗位,在每个人身上都能读到闪光点,这是榜样的力量,更是和风精神。”

现在,和风公司网站上已经开辟出“和风丝语”文学社专栏,社员们可以通过网站随时分享自己的最新作品,越来越多的一线故事通过文学社传递给更多的人,文学社专栏也逐渐成为了最受职工喜爱的精神家园。

一流的文化造就一流的企业,文化和风建设就如同润物无声的春雨,它正把和风精神浸润到每一位职工的心里,化作职工的自觉行动,从而助力企业在创一流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这正是“和风丝语”文学社所承载的使命。

和风公司这家有着十余年深厚底蕴的新能源企业,正在祖国辽阔的黑土地上,孕育着它独有的企业文化……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