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百家论艺

  • 郑子宁《南腔北调:在语言中重新发现中国》用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化门槛与难度极高、向来被目为“绝学”的方言学与历史语言学为近50个精彩绝伦的故事,把汉语普通话、拼音、方言、古汉语、姓名、称谓、外语习得等几乎所有语言与文化的…[详细]
  •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诗歌创作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时代诗歌究竟新在何处,该如何打破惯性模式,有效呈现抒写火热的生活现实,表现新的时代精神和伟大的人民实践,…[详细]
  • 近年来我们都身陷“屏幕”包围之中,每一天的绝大多数时间都在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手机屏幕、电视屏幕、电脑屏幕、i pad屏幕……面对屏幕我们看到的都是不折不扣的虚影。[详细]
  • 2019年03月26日齐白石艺札三则
    在齐白石近70年的丹青生涯中,仅辍笔三次:第一次是63岁那年,因生大病昏迷7日夜不醒;第二次是64岁那年,因老母辞世而过分悲恸,几天不能画画;第三次是95岁时,也因生病而辍笔。三次累时也不过一个月。他自言:“一天不画画心慌,五天…[详细]
  • 培根铸魂,我以为,这“根”就是民族之根,“魂”就是人民之“魂”。那么,“根”在哪里,“魂”在何方?历经苦难而愈挫愈奋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最主要的就是我们深深地植根于广袤厚实的神州大地而自强不息…[详细]
  • 我认为首先要分清 “诵读”、“朗读”、“朗诵”、“吟诵”这几个概念外延从大至小的关系。也就是说,前面的概念应该包含后面的概念,而后面的概念可用前面概念相称。比如“中华经典诵读”活动,这里有高水平的“朗诵”,也有一般意义…[详细]
  • 和许多坐在书斋里安静写作的作家不同,周梅森是一个在路上的行动派。1980年代,靠着几篇报刊的短文章,周梅森从徐州老家一名煤矿工到南京的《青春》文学杂志编辑,又凭借写作的实力和成绩,成为了江苏省作协专业作家,更是靠着早期的新…[详细]
  • “我时时刻刻要看书。”王汝刚说,“我接触了滑稽艺术以后就知道滑稽艺术并不像外面一般观众所了解的,很圆滑、没有文化底蕴,并不是这样。我和老艺术家接触过程当中深深感受到每个老师身上都有一种非常好的艺术力量,鼓励我开展工作。…[详细]
  • 2月18日下午,百花文艺出版社在天津市西青区举办60周年社庆,邀请到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张炜与著名作家、文物收藏家马未都一起展开了一场文学与文化的无疆界的对话。两位相识相知37年的文友至今仍保持着用笔写稿的习惯,并表达了越是在…[详细]
  • 段时间以来,曾经的现象级音乐综艺节目经历了“综N代”的制作之后,无论是收视表现还是观众口碑,都显得力不从心。音乐综艺节目应在创新中找到突破口,才能令观众眼前一亮。然而,在扎堆化制作、同质化严重的当下,如何打破天花板定论…[详细]
首页 上一页 13 14 15 16 17 18 19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 共481张图片/共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