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理论学术

  • 诗有诗法,画有技法,琴有指法,书有笔法,对创作者来说,掌握“技”并不太难,只要勤学苦练,便能驾轻就熟。而“道”的境界,则决非常人所能企及⋯⋯究竟如何才能超越“技”的层面,更上一层楼而抵达“道”的化境?重视美育是一条切实…[详细]
  • 想要通过文化馆激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傅才武认为主要有三个方法:第一是通过体制创新,进行开放办馆;第二是通过总分馆制的建立达到资源流动;第三是需求引导供给,和百姓的需求对接,保证供给的有效性。其中,傅才武强调了社会力量参与…[详细]
  •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李大钊对中华文化有着深入的研究与思考,努力探求中华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路径。他关于传统文化的价值、对于中华文化的…[详细]
  • 古人是以画山水代替儒家修身的方法。金观涛表示,“古人跟我们不一样,他们生命最根本的追求是修身的追求。在魏晋玄学修身的情况下,把画山水作为一项社会运动,因此,修身是中国艺术精神的起源,也是最终动力,包括书法、绘画等。”他…[详细]
  • 一个大时代一定有它的神采;一个优秀民族一定有它的气韵;一个和谐的社会一定有它的情怀。因此,我们在谈论李白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谈论当代诗学与时代、社会的关系,以及与我们诗人自己的关系。只有“神来、气来、情来”的优秀诗篇才称…[详细]
  • 徐志摩产量虽然不高(196首)、写作年龄不长(十年),却是百年诗史标志性人物、受众最热捧的诗人之一。近日,第五届中国(海宁)徐志摩诗歌节期间,“新月志摩”徐志摩诗学研讨会在海宁举办,此次研讨会收到来自全国各地十几篇有意思…[详细]
  • 前不久,名为《娘道》的电视剧在卫视热播,该剧以民国初年为时代背景,描绘了主人公瑛娘与5个孩子之间聚散离合的传奇故事。然而,这部作品却呈现出了收视率与口碑的撕裂:一边是收视率远超同时段其他电视剧,一边是豆瓣评分只有2.6分、86.7%…[详细]
  • 自中国新文学的格局奠定以来,散文家们似乎便普遍陷入一种焦虑:究竟应该如何为白话散文确立一个醒目的文学性标识?如何证明散文不是文学的“边角料”,成为许多写作者思考与努力的重心。他们希望寻找到某种有着充分质感的、不易倾覆的…[详细]
  • 中国共产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重要的途径之一是政策导向。毛泽东同志有句名言,“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其实,政策也关乎党领导的文艺的生命。历史经验雄辩证明:政策正确,文艺繁荣;政策失误,文艺受挫。改革开放以来,党从波澜壮…[详细]
  • 网络时代新的创作形式、接受方式、传播规律,应该如何在泛媒介场中与传统文学相互融合、借鉴、互渗、共通,形成新的文学格局,对每一位文学创作者来说都不容回避。[详细]
首页 上一页 9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 共349张图片/共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