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国学经典

  • 2015年02月04日白居易的俗和雅
    相传白居易写完诗后,会把诗读给文化程度不高的老妪听,遇到老妪不懂的地方就改,一直改到老妪能懂为止。这个故事颇具煽惑力,不过煽惑的不是诗人,而是读者,因为如果都按照“老妪能解”这4个字去要求历代诗人,发展下去就是“劳动人…[详细]
  • 《孟子》是儒家经典,是先秦杰出散文,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在历史上曾产生过极为深刻、广泛的影响,直至今日依然为人们所珍视。孟子思想博大精深,政治上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主张具仁心,施仁政;经济上提出…[详细]
  • 在多数人看来,先秦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商鞅是“刻薄”“少恩”的典型。这一说法或许源于《史记·商君列传》:“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昂),…[详细]
  • 《古文尚书》问题是学术史上的重大课题,清代《古文尚书》辨伪的范式、方法与结论尤为后世学界推重。近年来,一些学者对《古文尚书》案提出反思和质疑,特别对其辨伪证据进行检讨和再辨证。与此同时,这些反思、辨证也受到其他一些学者…[详细]
  • 在新近出版的《易中天中华史》第一部第五卷《从春秋到战国》第5—6页里,作者对这个春秋编号第一大案提出了质疑。书中附有地图并作解说。京,在今河南省荥阳市,位于新郑西北;鄢,在今河南省鄢陵县,位于新郑东南。京、郑、鄢,刚好连…[详细]
  • 先秦诸子经过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至秦汉时期逐渐趋于融合。《淮南子》是先秦子学到两汉经学转折点上的巨著,上承诸子,下启经学,在各种问题上试图兼容诸子百家之长,综合而成“帝王南面之术”。其人性论是对诸子百家的继承,而主要是…[详细]
  • 2015年01月23日《关雎》释疑
    《关雎》既不是言“后妃之德也”(《毛诗序》),也不是如今流行的说法“男求女的情诗”。《关雎》为“风”之始,与“小雅”中的《鹿鸣》、“大雅”中的《文王》、“颂”诗中的《清庙》同称为“四始”。“四始”皆为祭祀之乐也。《关雎》…[详细]
  • 中国岩画的分布传统上认为都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而本世纪初在河南省具茨山的发现表明,中原地区存在着规模大、分布广、种类多的古代岩画。这些以凹穴岩画为主的具茨山岩画,与巨石、祭坛、古建筑遗址等组成规模宏大的古文化遗址群。继…[详细]
  • “晚明文化与昆曲盛世”,是从文化史的角度来思考昆曲在晚明兴盛的历史文化环境。昆曲在中国传统文化晚期发展阶段,扮演很重要的审美品位角色,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审美精神的追求在表演艺术领域最精致的表现。昆曲的兴衰,见证了这四百年…[详细]
  • “和而不同”的“和”与“同”究竟何所指,已故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有一个简明的解释:“‘和’或谐和谓二个或二个以上之相异者之会聚而得其均衡。‘同’或同一谓相等或全无区别。”可知“和”是指多样性,“同”是指单一性。“和而不…[详细]
首页 上一页 17 18 19 20 21 22 23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 共245张图片/共25页